close

作者:張慧慈

書名:《乾脆躺平算了!?關於翻身,那些沒說的故事......

來源:實體書

出版:大塊文化出版社

 

 

「好好讀書,長大才能找到好工作,做一個有用的人。」

這句話,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有聽過,但什麼是好工作呢?有的大人沒說,有的大人會說是醫師、律師、老師等等。

 

那,除去師字輩以外都不是好工作嗎?

或者說,我們要好工作的目的是什麼?

有用的人,定義又是什麼?

 

張慧慈用她幽默風趣的文筆,延續前一本書的內容——著重寫她的出生與成長歷程,加上考上名校拿獎學金等等;第二本書寫的是考上名校後,遇見的那些同樣出身清寒,努力想翻身的人與她的故事。

 

翻身的定義是什麼呢?

不再擔心錢?不愁吃穿?

書中,張慧慈說成功就是能每餐花兩百元。

她上清大後,跟同班同學尚恩,常常一起去校園中便宜但不好吃的自助餐,點白飯後淋免費的滷汁,夾一點點青菜,這樣一餐50元有找。

那淋上滷汁後,黑漆漆地如同瀝青般的飯,一點一滴的為他們鋪起向上爬的道路。

 

他們所學的「社會學」是一把雙面刃,讓人明白社會的運作,能洞悉事物的發生,卻也讓窮人絕望,明知道問題出在哪裡,卻無力對抗整個社會結構。

尚恩在大學時,其實是讀不懂文本的,直到升上碩士、出了社會,才開始明白當初老師所教導的內容。

 

尚恩一直苛求自己,努力向前跑,要達成翻身的目標,拼命壓迫自己,直到罹患慢性肝炎才願意放慢腳步,開始善待自己。

又努力多年,終於事業有點小成就,可以每餐都花兩百元了,尚恩從只能想到三個月後,到稍微可以想得遠一點了,並且一直有個終極目標——想去歐美國家工作與生活。

 

他還在實現終極目標的路上,現在的他有人人稱羨的職位,算是成功了嗎?算是翻身了嗎?

 

 

書中提到多位友人,還有一位叫阿文,他很會照顧別人,但其實也很想被照顧。

可是身為男性,傳統觀念束縛他,讓他覺得應該扛起一切責任,要能放心的將女友娶回家,就必須能照顧家庭、要讓父母安心退休,這一切的前提是賺到足夠的金錢。

 

於是在工作上,拼命多學習技能,一直無止盡的工作,只求能有一個機會到來,讓他能翻身,成為一個「成功的人」。

 

但是他忽略了,要得到一個「機會」,往往是人脈比努力更重要。

這社會多得是德不配位的人,靠著走後門,輕鬆成為一個主管,領著別人羨慕的高薪,甚至還有許多私下的油水可以撈。

 

所以,窮人到底怎樣可以翻身?

我們這一輩人,往往都被教育「讀書」可以翻身。

但這個千變萬化的社會,讀書真的就能翻身嗎?並不。甚至更難了。

 

 

書中還提到一位女性友人大大,她家境還行,父母送她進私立國中,由於大家都有零用錢,於是這群國中生假日最常做的休閒活動,是去錢櫃唱歌。

大大以為,國中生的休閒是唱歌,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,直到長大才知道並不是這樣。

 

她說,有很多窮人家,努力把孩子送進私立國中,以為可以讓孩子擁有好的人脈,對未來有幫助。

但其實真相很殘酷,這些孩子通常還是複製父母的貧困階級,徹底絕望,對翻身不抱有期望了。

 

因為,貧困家庭拼命湊錢,將孩子送進私立國中,就已經耗費整個家庭的財力,於是根本沒有多餘的錢,讓孩子跟同學去交際應酬,無法一起去逛街、去唱歌,無法參加自費活動等等。

於是,貧困孩子更顯自卑,在班級也更是被孤立,因此根本沒有建立起人脈,反而把自己封閉起來。

加上沒有錢讀書,如果本身不是會讀書的人,更是追不上進度,能考上的也只有私立高中職。

但貧困家庭很大可能負擔不起私立高中,於是這些讀私立國中的孩子,就讀的學校也不比父母好到哪裡去,心靈卻受到嚴重創傷,將來大學或許也考不上名校,階級又再次複製傳承。

 

 

所以,什麼叫翻身呢?

張慧慈自己曾經得到一份很棒的工作,是主管職,她拼命工作,很開心可以花很多錢吃飯,一餐兩三千到一餐五六千元。

但吃東西吃得很快樂的日子並不久,她開始吃什麼都吐,出現厭食症前兆,她依然不覺得怎樣,這樣正好減肥,就可以符合社會期待,當一個苗條的女人。

 

直到越來越不對勁,出現憂鬱症狀,她才終於去看心理諮商,為了不要繼續花昂貴的看診費,她很努力遵照心理諮商師給的建議去做。

看了四次,諮商師說她可以不用去了,但要真的能好,必須離開當時的工作。

 

她猶豫著要不要辭職時,英國的朋友就找上她了,叫她辭職,勇敢踏出舒適圈,到歐洲玩一玩散散心。

她問了許多有過離職經驗的人,才知道有種東西叫「失業補助金」,在人很想休息一下時,可以去申請,讓自己稍微沒有後顧之憂。

但領取的前提是「非自願離職」。

 

她在書中詳細描寫了在等待辦理失業補助金時,那種惶惶不安的感受——覺得自己是廢物、覺得自己是啃社會的米蟲;明明還這麼年輕,卻來領社會補助很不應該……各種各樣的情緒纏繞著她。

 

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亟需要幫助的人,卻都不肯伸出手求援的理由吧!

社會存在非常多偏見,對於弱勢非常苛求、對男性賦予重擔、對女性賦予規範,沒有做到框架內的要求,似乎就是我們的不對。

 

可是,偶爾放過自己吧!

 

 

這社會既定的框架,壓迫著底層的人難以翻身,我與本書作者算是同一世代,我們活在這個低薪窮忙的時代,想要「翻身」真的很難。

 

但,或許我們可以先重新定義「翻身」是什麼?什麼叫「成功」呢?

有的人拼了命工作,努力多年終於五子登科,有房子、車子、金子、妻子、孩子,表面上是一個成功的人,卻並不快樂;有的人單身、月光族,卻很快樂。

 

有的人每餐都可以花幾千元吃飯,內心卻空虛、憂鬱;有的人每餐只能花一百元,內心卻富足、愉悅。

 

 

佛法中有一個道理是這樣說的:「人之所以痛苦,是因為追求錯誤的東西。」

那個錯誤東西,指的是「慾望」。

 

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,往往來自於社會的框架、父母的教導等等,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自己給予的

所以,那真的是自己要的嗎?

背上父母與社會的期待,達成了某個目標,例如成為醫師、成為老師、成為律師等等,賺著不錯的金錢,就快樂了嗎?是自己要的嗎?

 

在努力爆肝追隨慾望的時候,停下腳步,好好思考自己需要的是什麼,我覺得是現代人很需要做的功課。

或許,這也是靈性課程越來越多的緣故吧?

大家開始想追求內心的富足、平靜,想放下汲汲營營的憂慮、不快樂,因此開始學習瑜珈、學習冥想,過起簡單的極簡生活。

不追隨時尚趨勢、不煩惱沒有名車豪宅,住在小小的窩居,吃著自己料理的美食……對我來說這就是「成功」了。

 

錢不再是個造成痛苦的來源,不再一直覺得不夠用,在我的角度來說,就是成功。

 

推薦所有在人生路上迷茫的人、不知道讀書要幹嘛的人、不知道怎麼申請失業補助的人……全都來看看這本書,參考一下書中幾個人的人生,看他們追求翻身的過程。

然後回頭想想自己,現在追求的是自己要的嗎?

如果追求到了,會感覺如何?真的快樂嗎?

 

人生短短幾十載,或許下一秒就斷氣了,「無憾」也許才是最重要的事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武佳栩 的頭像
    武佳栩

    武佳栩的筆耕小天地

    武佳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