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張慧慈
書名:《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 我這樣轉大人》
來源:實體書
出版:大塊文化出版社
讀清大就無後顧之憂了嗎?讀台大就一定會成功嗎?
屬於台灣排名前四的台清交成,作者張慧慈讀了其中兩間,從大學讀清大,研究所讀台大。
那麼她成功了嗎?成功的定義又是什麼呢?
她成長在一個貧困的家庭——其實本來不該貧困的,只因為有個長不大的父親,不讀書也不負責任,明明在工地做水泥工,月收入可高達十萬。在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,蓋房子的工程多到做不完,錢也賺不完。
可她父親一毛錢都沒用在家庭,全都用在和酒肉朋友們的吃吃喝喝,每個月只給妻子三千元。
她是最大的女兒,老二也是女兒,直到老三才終於生到兒子,於是她父親便認為生到兒子了,接下來也會是兒子,又讓老婆繼續生,但第四個也是女兒。
所以不負責任的男人,每個月給的三千元,要養四個孩子。
偏偏唯一的兒子,因為醫生的誤診,變成了慢性腎臟病,從此開始成為一個金錢的無底洞,花不完的醫藥費,逼得她母親去電子工廠上班,拼命加班工作,用來付醫藥費與養育兒女,因為那個只顧自己享樂的男人,無論賺多少錢都不會拿回家。
擁有不負責任的父親、窮苦的家境,在她的人生歷程裡,留下了許多陰影。
例如她考試考得好,母親買了一支要價120元台幣的筆給她,同學有支同款的筆不見,老師就要求她去跟同學道歉,把筆還給對方,直接認定她家很窮,不可能買得起這支筆,還叫她寫悔過書。隔天她要去交悔過書,老師把她的筆還給她,說對方找到筆了,還叫她以後別用這麼好的東西,會被誤會偷竊。
這老師做了最差勁的示範,好像窮人就該活成窮酸的模樣,才叫做窮人。家境貧苦,就不能偶爾買一個好一點的東西,不然就會被當成竊賊,就是有這樣的負面標籤與框架,才讓這社會很多的人,永遠翻不了身,甚至自甘墮落。
幸好她是一個很幽默的人,她用詼諧的口吻,寫盡了她人生裡的辛酸,也寫出了她的奮鬥歷程,文中許多好笑的地方,她都是以自嘲的方式完成,不傷害任何人。
因為想出人頭地、想要成功,所以她拼命讀書,考上了清大,也因為有助學貸款,她才能順利完成學業,又遇到了恩師替她寫推薦信,幫助她申請一個又一個的獎學金。
她用獎學金,湊到了人生第一桶金,但全都成為弟弟的醫藥費了,她有些怨,卻又樂觀的轉念,畢竟申請獎學金寫的都是家裡的悲慘,而那個悲慘的主角就是有腎臟病的弟弟,所以給弟弟一些出場費也是應該的。
她有很多異於常人的想法,例如後來她選擇讀台大研究所的原因,就很與眾不同,只是因為台大是日治時期的帝國大學,是一個古蹟,她想在古蹟裡面讀書、上廁所。
她讀社會學,參加社會運動,也去當了黨工,可這份工作沒讓她找到成就感,於是她茫然無措。
但工作上面受挫,父母又在這時開始鬧離婚,她為了遠離紛擾,不想面對這一切,她答應了條件很差的工作,飛去越南打黑工。
在慣老闆的壓榨下,她開了臉書粉專,開始寫自己在當地的所見所聞,並且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然後在旅遊簽證到期時離職,回台灣面對家庭裡的紛擾。
雖然從小以孫中山先生、蔣中正為偶像的她,至今還沒完成「要幹大事」的這個夢想,但相信找到方向與目標的她,肯定可以在未來達成的。
這本書,很推薦給生活茫然、漫無目的的人看,看一個女生從社會底層力爭上游的故事,或許也能從中得到一點啟發。
也推薦給生活沉悶的人看,因為張慧慈的筆風很幽默,許多有點悲傷的事,都被她寫得有點好笑,書中到處都是笑點,在閱讀的過程中,常常會忍不住勾起嘴角。
例如她與男網友網戀,約出去見面,對方買了套票十張,兩人去看了五次,將票看完後就沒了下文,又或者書寫父系親戚如何的無肉不歡,整本書充滿笑料。
然後,我還是不懂,民國77年次的她,為什麼需要購買紅十字會的冬令救濟郵票?身邊認識的七年級生,全都告訴我沒有被要求買過啊!